記者 趙 鵬
2013年05月27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制圖:宋 嵩 |
核心閱讀
論環境,永安不輸八閩各地。論GDP,去年居全省第九,人均GDP則位列全省第二。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良好的“優地”,永安房價卻成為遠低於周邊的“低地”。2010年以來連續三年,永安市GDP和全市城鎮人均收入增幅,一直“跑贏”當地商品房房價增幅。永安為何能形成“發展高地、房價窪地”的現象呢?
讓保障房和普通住房唱主角
保障房供地充足,推出“以房擁軍”“以房招工”等方式
福建永安,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是常住人口36.5萬的縣級市。記者在永安採訪時發現,截至5月,永安全市房價均價5200元,比周邊縣區同等地段、同等品質的,普遍低1000—1500元。當地最貴的一處樓盤均價每平方米7500元,而永安周邊縣市,卻個個有多座單價過萬元的樓盤。
永安外來人口超過5萬,全市城鎮化水平接近60%。
眾多人口的涌入,在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住房需求猛增。但解決問題的舉措,永安卻頗有不同——讓保障性和普通住房“唱主角”。
“從2006年初在全省縣級城市中最早開始保障性住房建設起,我們就確定了‘兩個70%’的鐵規——每年全市居住用地總供應量中,保障性住房和中低價位普通住房不得低於70%﹔每年總供應住房量中,12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戶型不得低於70%。”永安市副市長曾勝向記者介紹。
永安市還打破政策局限,允許當地國企可以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經適房或棚戶區改造,同時探索推出“以房擁軍”、“以房招工”的模式——其中“擁軍小區”中經濟租賃型住房由政府、部隊和承租官兵按3︰3︰4比例購買﹔而“人才公寓”則採取政府集中建設、企業補貼購買﹔“打工家園”則專門針對當地工業園區中勞動密集型產業職工,且特地對進城務工者放寬政策,允許務工1年以上並繳納了“社保”者,皆可購買經適房。
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滿足了普通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剛需,也抑制了商品房建設者的“炒房”“炒價”空間。據永安市房管局統計,2010年以來連續3年,永安市GDP和全市城鎮人均收入增幅,一直“跑贏”當地商品房房價增幅:2010年GDP增長14%,人均收入增幅11.1%,商品房房價增幅3.6%﹔2011年GDP增長15%,人均收入增12.3%,商品房房價增11.87%﹔2012年GDP增長12.17%,人均收入增13.2%,商品房房價增4.42%。
2006年至今,永安已建和在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達11796套,保障性住房數量佔到整個三明全市總量的1/3以上,惠及城市人口的17.55%。
平衡建設費用和供地溢價
控制“門面性”基建,減輕對“土地財政”依賴
採訪中,記者還發現一個現象:永安城市中少見大型廣場,主要道路也僅是窄窄的兩車道,小巧而精致。一個經濟實力相當不錯的全省十強市,為何少見大廣場、寬道路呢?
“控制、減少一些‘門面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確保財政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保障房等民生領域,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遵守的‘建設平衡’思路。”曾勝告訴記者。
早在2006年初,就在永安市全面開始保障房建設時,也恰是這座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房時代開始之時。同時,福建“海西”發展戰略也在此時推動著包括永安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