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擔任浙江大學校長。2006年至今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是“智慧城市”還是“智能城市”
○ 當前智能城市建設有哪些隱憂
○ 智能城市如何衡量
“智能城市”更適合中國
記者:“智慧城市”是一個熱詞,目前我國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總數已接近300個。中國工程院在2010年就對智慧城市進行研究,2012年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這一重大咨詢項目。請問,從“智慧城市”到“智能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認識過程?
潘雲鶴:“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准確地表述應該是“城市的智能化發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美國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英文為“Smart city”。“smart”一詞,本意是機靈的、聰明的,而對應“智慧”一詞的英文應該是“wisdom”。通過調研分析,中國很多城市近年來智能化發展的規劃與實踐,遠遠比歐美的“Smart city”內涵廣闊得多,且是一種深謀遠慮的計劃。因此,“Smart”一詞不妥。我們建議重新定義,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即“Intelligent city”。經過與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參與課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談,大部分官員和學者對於“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經都向更寬泛的視野聚集。大家認為,“智能城市”的中國定義,已經完全不同於最初的“Smart city”。IBM想做的是smart的IT系統,而我們要建的是智能化的城市。對於帶有農村的中國廣大城市而言,建設“智能城市”就是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有機融合發展。因此,“智能城市”更適合表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智能化發展。
記者:這就是說,我們提出的“智能城市”,與最初的概念有著質與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