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新認識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將市場地位從“基礎性作用”提高到“決定性作用”,雖然隻“兩字”之差,卻凸顯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契合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為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市場地位逐漸提高的歷史。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對此感觸尤深。從特區的試點到特區的擴展,從價格闖關到“三來一補”,從姓“社”姓“資”的爭論到承認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地位,廣東見証了市場經濟體制在南粵大地上生根、發芽並成長壯大的全過程。廣東自身也一直在發揮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用、試驗作用、排頭兵作用。30多年來,廣東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就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體現。在實踐中,廣東深切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困難不是因為市場化過度,恰恰是因為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競爭不充分所導致的。
因此,進一步提高市場的地位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義。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先導作用。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次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深入,我們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