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七一社區        注冊

農民的兒子於海河

——追記黑龍江省優秀共產黨員、寶清縣政協副主席於海河

2014年04月17日19: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引子

2013年11月8日,雙鴨山市寶清縣殯儀館。

天上飄著雪花,氣溫是寶清縣入冬以來最低的一天。

一個簡易的靈棚前,2000多人幾乎佔滿了廣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縣幾大班子的領導,有各部門各鄉鎮的干部,有守靈三天幾乎未眠的村支書,更有天不亮就從百裡之外趕來的一幫幫農民,其中有人一看到逝者的遺體,就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致悼詞的縣委領導幾度泣不成聲。

肅立聆聽的人群幾乎都是涕淚橫流。

在向逝者遺體告別時,人們深深地鞠躬致哀,起身后都不舍地凝視再凝視,拭淚再拭淚,他們要把逝者那親切的面容深深地、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刻在自己的心中。

這個情景,在寶清縣殯儀館的歷史上,絕對是第一次。

一個人,要有怎樣的為人,才能讓眾多送他的人如喪手足般地悲痛?!一個人,要成就怎樣的大業,才能贏得這鋪天蓋地的緬懷?!一個人,要有怎樣令人感佩的人品,才能擔得起如此厚重的哀榮?!

逝者於海河,生前任寶清縣政協副主席兼縣農業示范園區主任,病逝時,年僅51歲。

愛如海河

在家人和親友的眼裡,於海河很平凡。

1962年8月,出生在遼北地區的一個農家,家中六兄弟,他排行老五。1981年3月,於海河成了寶清縣富山鄉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憑著出色的業績,他很快走上教導主任、校長的崗位。

1990年,於海河被選任為富山鄉黨委組織委員。此后,歷任鄉紀委書記、副鄉長、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農業局局長。2012年,他當選縣政協副主席,但還兼任縣農業示范園區主任。可以說,他這輩子都沒離開一個“農”字,沒有離開當今中國最復雜也最令人勞神的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農”。

◆“我就是農民,我懂他們”

1995年3月,富山鄉天山參場村的干群關系空前緊張,村民上訪不斷,甚至揪著村干部的脖領子罵娘。村干部也都要撂挑子:“這破‘官兒’,誰愛當誰當吧!”

鄉黨委書記說:“海河,還是你去那兒看看吧,到底咋整。”

於海河說:“書記放心,我就是農民出身,我懂他們。”

第二天,作為鄉紀委書記的於海河拎著行李住進了天山參場村。一進村,他就挨家挨戶地“串門子”,並且是三番五次地去。

經過一個多月的走訪座談,村民上訪的症結基本找到了。主要是村干部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村財務管理混亂不透明,雖然明顯多吃多佔的事兒不多,但偏親向友、處事不公的事兒也不少,比如農民開荒的自留地,本來按政策規定到一定年限村裡必須收回,重新發包,而有的“屯大爺”或者與村干部沾親帶故的就是不交,村干部也不管不問。

於海河就干部、群眾兩邊做工作,不厭其煩地說啊嘮啊。對雙方既有批評又有體諒,既要求村干部處事公平,又對村民講村干部的不易:“咱們天天忙活自家的日子,可村干部們每天得拿出一半兒的時間忙活大伙兒的事兒,一年到頭也就多掙個三千多塊錢,人家圖啥?”

在於海河的溝通下,村民的火兒在一點一點地降溫,村干部的氣兒也一點一點地平息。接著,他又和村干部一起,把村裡十多年從未清理的一堆亂賬,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一筆一筆整理得清清楚楚,還了村干部的清白,也順了村民的心氣。小村終於出現了久違的祥和。

三個月的蹲點,於海河沒回幾次家。本該走了,但是有一件事兒又讓他留了下來。

原來,每天滿村亂跑的孩子引起他的注意。他問村支書:“這不年不節的,孩子們咋都不上學呢?”

“嗨!學校的房子快散架了,也沒錢修,隻好停課了。”村支書皺著眉頭回答。

“那怎麼行啊?!”當過小學校長的於海河頓時急了。他讓村支書趕緊帶他去學校看看。到現場一看,學校確實破爛到沒法用的程度了。

“得抓緊把學校建起來!”他堅定地對村干部們說。

“那要幾十萬呢!”“哪有這筆錢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