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柏愛華
2018年07月30日14:40 來源: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這是一次來自歷史的邀約,這是一份不能忘卻的紀念。在歲月的淬煉中,那些存在於歷史典籍中的塵煙往事沉睡在我們的記憶中,等待著喚醒。而挖掘這些精彩的過往並用光與影來再現,則是肩負著教育黨員群眾使命的黨員教育片的情懷與責任。每一部黨教紀錄片,都是在與時間賽跑,最終的獎勵就是黨員群眾能夠樂享的精神食糧。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山東省青島市委組織部攝制了16集電視紀錄片《青島抗戰歲月》。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難能可貴地採訪到了那些為數不多的親歷過抗戰的民族英雄,並將諸多鮮見於世人的歷史細節一一還原在觀眾面前,從而奉獻出一場寶貴的歷史視聽盛宴。
時不我待——“搶救”重在“快”。歲月無言,一去不返。七十多年前那場戰爭的親歷者大多已經故去,少數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對他們進行“搶救式採訪”是當務之急。有幸的是,《青島抗戰歲月》系列片幾經努力,採訪到了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擔任青島特別支部書記的李欣將軍以及當年一起在青島從事地下工作的戰友王桂榮,二人都以清晰的思路回顧了在青島走上抗日道路的經過。他們的身影在鏡頭中出現本已彌足珍貴,對歷史往事的回顧與描述則更為片子增添了可貴的文獻價值。正如《青島抗戰歲月》一樣,黨教紀錄片的“搶救式採訪”,一方面要爭分奪秒地去採訪歷史珍貴人物,盡最大努力把握好當時歷史時段難能可貴又可能稍縱即逝的“歷史遺產”﹔另一方面,則要盡可能充分地調動珍貴人物“口述歷史”的積極性,讓他們將寶貴回憶娓娓道來,以迅速的實踐步伐填補史實記錄空白。
精雕時光——“搶救”貴在“准”。“搶救式採訪”要快,但不能亂了分寸,“准確”是記錄史料的首要原則。這裡的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