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八一街道八一社區有座社區“家史館”
本報記者??徐馭堯??何嘉豪??人民網記者??王子鋒
2025年07月22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西藏拉薩,八一街道曲折的巷弄裡,藏著一家別具特色的“家史館”——八一社區家史館。這是西藏第一個以社區居民家庭史為主題的展館,整潔明亮的小樓裡陳列著94個家史故事、120件展品,凝聚著幾代人關於西藏、關於家鄉的記憶。
“參觀家史館的人不少,既有本社區的居民來了解身邊的歷史,也有外來參觀者希望透過家史館窺見拉薩乃至西藏的發展變遷。”八一社區第一書記央曦說。
走進家史館,牆上居民自述的故事、從黑白到彩色的照片、各種各樣的展品綴連一甲子光陰,帶人們感受其間的變與不變。
一個家的歷史,凝聚著信仰的力量——
居民土登的家史展陳中,有一張他手繪而成的社區全圖。
那時候,土登老人擔任八一社區的居民小組組長,承擔著很多社區工作。社區沒有官方的地圖,社區內房屋建設也顯得凌亂,給基層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於是,土登就自告奮勇,開始籌劃繪制這張八一社區的詳細地圖。挨家挨戶走訪、記錄每條街巷,在沒有手機和導航的年代,土登用雙腳丈量著自己生活的社區。他邊走邊看,和街坊們聊聊天,問問各家的情況,如果有需要,就第一時間去幫忙。
終於,地圖畫好了,本地群眾生活、辦事都方便了,外來人員也可以“按圖索驥”。
“我是黨員,就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土登說,“1963年入黨以來,我一直珍惜這個身份。”
堅定的信仰,讓土登充滿干勁。在拉薩市尼木縣擔任獸醫時,他除了悉心治療群眾家中患病的牲畜之外,還做了很多:看到百姓家裡有機器壞了,他就幫忙維修﹔看到縣裡風沙嚴重,他帶頭植樹造林。“我們干在群眾身邊,大家就知道黨員的樣子。”土登說。
“隻有每一名黨員做好表率,才會使群眾信賴黨、支持黨,堅定跟黨一起團結奮斗。”八一社區黨委書記尼瑪次仁說,“在八一社區的發展中,3個黨支部、147名黨員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個家的歷史,映照著社會的發展——
社區居民佔堆的家史展陳,講述了他們一家奮斗的故事。
陳列的農具,帶著參觀者回到那個開荒建設的年代。
當年,拉薩的八一農場還是大片的亂石荒灘和沼澤地,佔堆的父親洛桑曲達等建設者拔去樹根、平整土地,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平整出2000多畝的土地。
佔堆一直沒有忘記,當父親和自己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眼睛裡閃著的光。老人家將奮斗的故事記在心裡,傳給孩子。
家史展陳裡,也有屬於佔堆的珍貴記憶,那是他在農場工作的歲月。
當時,趕上黨的好政策,佔堆承包了一片50畝的土地,他種下了青菜、蘿卜、青稞。誰也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收成、能有多大收益,但佔堆還是毅然干了下去——耕地、播種、除草、澆水,一絲不苟。“父親的故事,讓我干下去的決心更堅定。”佔堆說。
那年秋天,地裡碩果累累,一年的收成賣出了2000多元,這讓佔堆十分興奮。隨后的這些年裡,佔堆開拖拉機、承包大棚、經營果園,向著美好的生活努力前行。
一個家的歷史,見証著民族的團結——
八一社區的撒拉族居民馬尕西木在西藏生活了30個年頭,他把愛情和工作的故事“送”給了家史館。
愛情,從1998年日喀則的一家面館說起:從青海來的年輕人馬尕西木在廚房工作,被端托盤的藏族姑娘達娃央金深深吸引。
剛開始,達娃央金的母親因為兩家距離太遠,不願意接受這門婚事,后來看著這個年輕人每天認真工作、吃苦耐勞,終是點了頭。當年,這對戀人結為連理。
2003年,馬尕西木一家人來到了拉薩,踏進了八一社區魯定路15號的大院。他也從一名拉面師傅成為“一個人的物業公司”——從修水管到通下水道,從調解鄰裡糾紛到深夜巡邏,他一個人撐起整個大院的物業工作。
“之所以願意干這些活兒,是因為在這裡生活讓我分外幸福。這裡有家人、街坊、朋友,大家都真心待我,我也希望回報以真心。”馬尕西木說,“即使不干這份工作了,我也想繼續在拉薩生活。”
一個家的歷史,見証著時代的飛躍——
居民羅布次仁捐贈給家史館一張照片,定格了2006年7月他母親乘坐青藏鐵路首發專列的情景。他的母親至今仍然記得自己登車時的躊躇和激動,這條“鋼鐵巨龍”,著實給那一輩人帶來太多震撼。
“如今,我的孩子們掏出手機就能購買火車票、飛機票去看更廣闊的世界。”羅布次仁感慨,“之前,我們看到火車都震驚,現在坐上飛機也平常。我相信,明天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2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