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5年07月27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安徽亳州蒙城縣圖書館,讀者正在閱讀書籍。 |
![]() |
浙江金華婺城區白龍橋鎮金奧社區,小朋友們在職工書屋看書。 |
![]() |
湖南高速公路服務區閱讀室“悅行書屋”裡,司乘人員正在閱覽書籍。 |
書籍是文明的載體,閱讀是文脈的賡續。
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倡導下,全民閱讀蔚然成風。數千年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榮光。
7月25日至28日,第三十三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重慶舉辦,線上線下共展出各類出版物100余萬種,濃濃書香彌漫山城。
最是書香能致遠。書香,從來不只是紙頁間的墨韻,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呼吸與文明回響。這浸潤人心的書香,如何播撒至每個角落?“全民”二字背后,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時代命題?
閱讀為何要從個人興趣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從過去的書香世家,講到現在提倡建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飽含期待:“書香是一種氛圍。”
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全民閱讀活動”。
閱讀,為何如此重要?
從孔子韋編三絕,到宋代書院興盛,再到明代藏書家“天下好書,當與天下讀書人共讀之”……回溯歷史,中華民族的“讀書基因”從未斷裂。但隨著快節奏的經濟發展,消費主義與碎片化信息不斷侵佔深度閱讀空間。閱讀,開始從個人興趣愛好,上升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議題。
閱讀事關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當下,我國人口紅利仍在延續。如何持續將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讀書,是重要途徑。《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而排名靠前的美國、瑞士、日本等國家,人均紙質書閱讀量同樣處於世界前列。“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背后更是一個國家的前途與未來。
閱讀事關人民文明素養提升。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往往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更強的道德觀念和更開闊的思維視野。從2012年到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從76.3%上升至82.1%,穩步攀升的閱讀率,為國民素質提升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閱讀事關領導干部作風與能力建設。領導干部要多讀書,從經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從歷史典籍中借鑒經驗,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文化要繁榮、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復興,都離不開讀書帶來的文化積澱和精神力量。
正因如此,國家高度重視全民閱讀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全民閱讀”連續第十二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月,“制定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納入《國務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新時代以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台,20多個省(區、市)陸續制定了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等地方性法規,形成“國家立法+地方配套”的制度網絡。閱讀,正在被時代賦予更宏大的意義,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
“研究顯示,全民閱讀政策通過完善設施、營造氛圍、開展活動等措施,有效激發了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成年居民接觸書籍、開啟閱讀之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李武說。
在政策推動下,各類閱讀活動如繁花般競相綻放。從全民閱讀大會到書博會、圖博會,從各地讀書月、讀書節到閱讀競賽活動、讀書講座活動,每年有數億人次參與各類閱讀活動……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對於全民閱讀品牌活動的參與度近70%,有效促進了居民閱讀。
當閱讀成為多數人的習慣,會給全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坐落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挂著兩副對聯,一副寫著“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另一副寫著“涵宇內大智慧,與吾邦共芬芳”。涵養書香,就是涵養一個人的德行、一個民族的品格、一個時代的氣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自古提倡閱讀,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
不久前,第四季《北大紅樓讀書會》第五期開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副館長李國榮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檔案秘密保存背后的傳奇故事。2022年4月以來,北大紅樓讀書會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帶領讀者在北大紅樓重讀《新青年》《每周評論》等紅色刊物,並邀請各領域權威專家,以全新視角對紅色經典進行新時代解讀。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王俊深受觸動:“我們年輕人要將這些精神傳承下去,讓信仰之火永不熄滅。”
閱讀,正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構筑民族精神大廈的重要途徑。
“《我與地壇》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每一句都剛好寫進我的心坎兒裡”……近年來,大批年輕人重讀蘇軾、魯迅、史鐵生等。當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閱讀提供了精神緩沖帶。史鐵生寫道:“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有讀者在社交平台分享感悟:“我讀出了一種大難后超脫人生的豁達,我也想拼一把。”
從更廣視角看,閱讀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階梯,也能為城市發展、區域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工作日地鐵上,手機屏幕裡亮著的是各類電子讀物﹔午休時分,白領們走入有聲書吧掃碼聽書﹔周末,書吧裡咖啡香隨著書頁翻飛,活動區進行名家作品讀書會……這樣的場景,是深圳人的生活常態。
2024年,深圳成年居民年閱讀量達22本,圖書館科技類書籍外借量不斷上漲。“通過全民閱讀推廣,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閱讀與學習的成效直接作用於城市建設,充分體現在深圳經濟特區40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上。”深圳讀書月組委會總顧問王京生說。
一個閱讀氛圍濃厚的社會,往往擁有更理性的公共討論、更包容的文化心態、更持續的創新能力。當閱讀成為社會共識,便能夠轉化為“社會軟實力”。
江蘇淮安淮陰區長江路街道三朱村農家書屋,每到傍晚,書屋便會慢慢熱鬧起來,“紅色故事會”、“鄉風文明三句半”演出等活動成為老年人的樂園。大家通過在書中讀到的故事,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不時贏得滿堂喝彩。三朱村黨總支書記張建瑞笑著說:“書屋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特色種植戶24家,調解家庭矛盾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
我們距離實現真正的全民閱讀還有多遠?
晨光熹微,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圖書館館長胡爾西和同事已把封裝的4箱書搬上馬背,他們要騎馬把書送到正在夏牧場忙碌的牧民手中。
塔城地區地域廣袤,牧民居住比較分散,很難便捷地享受到基層文化生活資源。為了打通全民閱讀“最后一公裡”,2024年,塔城地區圖書館啟動了“馬背圖書館”項目,借助各縣市圖書館的力量,根據實際需求把書送到牧民身邊。
目前,我國已有58萬余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10萬余家實體書店、3000多家公共圖書館,城市書房、社區書屋、共享書架等新型空間不斷涌現,全體人民閱讀更便捷。
我們在大步前行,但仍有漫漫長路。
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9%,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4.79本,成年國民對個人總體閱讀情況僅有30%表示滿意。
“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靜下心來、耐著性子坐著讀本書不容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閱讀要和傳統閱讀結合起來,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
數字化閱讀正重塑我國成年人的閱讀習慣,有近八成的人通過手機進行閱讀。“碎片化”難以避免,但不變的是人們對優質文化內容的追求。
每晚8點,上海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鄒賾韜准時刷新“天一夜讀”視頻號。視頻隻有一兩分鐘,內容卻是精挑細選。從文化名人、教授學者,到大國工匠、快遞小哥,都可以成為領讀員。讓鄒賾韜印象最深的是“快遞小哥”李洋,分享《活著》裡老人、老牛進入垂暮卻堅強的生命狀態,“那朴素聲音裡帶著一天奔波於大街小巷后的疲憊,瞬間就有了畫面感。”
“一兩分鐘,一本好書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呈現出來,是把書讀‘薄’。被勾起閱讀興趣后,很多人去細讀全書,走向更深的閱讀世界,這又把書讀‘厚’了!”鄒賾韜說。
實現全民閱讀,一個都不能少。“實踐中,不同人群面臨的閱讀障礙不同,如未成年人缺乏自主性、老年人存在數字困境、視障群體存在識讀能力問題。”李武表示,因此,要更加聚焦“精准支持”。
技術的迭代,帶動了新型閱讀方式的盛行,同時釋放了更多閱讀的公平、便捷。
遼寧沈陽,渾南九中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借AI軟件與名著主人公“對話”,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中國盲文出版社研發盲用智能聽書機,視障人士可通過語音交互獲取網絡閱讀資源﹔安徽黃山奕棋鎮打造“有聲圖書館”,2000余小時的音頻中涵蓋文學、養生等多類老年人喜愛的主題,掃碼即可免費收聽,提升老年讀者閱讀體驗。
科技賦能,讓閱讀帶給更多人幸福。未來,每一名讀者將能夠從視覺、聽覺、觸覺乃至更多維度感受閱讀的魅力。
站在文明傳承的維度回望,從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從線裝書的雅致到電子書的便捷,閱讀載體在變,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歇。全民閱讀的深意,正在於讓每個個體都能在文字中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整個民族在閱讀中積蓄前行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7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