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

永不止步的追“光”者

本報記者 吳 丹 閆伊喬

2025年09月10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姜德生(右)指導學生做實驗。
  武漢理工大學供圖

  用惟妙惟肖的動畫介紹新型光學敏感材料、通過個人成長經歷鼓勵大家“多動手做東西、動腦琢磨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的精彩講座,讓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同學們聽得入神。

  “希望孩子們能帶著對科學的好奇心,探索更多科學的未知。”這位光纖傳感材料與傳感技術領域的頂尖專家,在科研之余抽出時間,給大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教育。

  “光纖通信能抗電磁干擾,把光纖做成傳感設備肯定也可以。”上世紀70年代,光纖通信技術出現不久,姜德生敏銳地捕捉到了用它做傳感設備的重要意義。1979年,姜德生在學校的一間石棉瓦搭成的車間裡,“搗鼓”出了中國第一台光纖傳感器——光纖風壓計。

  早年,很多光纖傳感關鍵器件嚴重依賴進口,比如光柵波長信號解調的一個核心器件就價值2萬美元。“一個小指頭大小的東西,比黃金還貴。”姜德生說。

  姜德生決定帶領團隊搞自主研發。3年后,團隊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的同類型元器件。面對外國公司的邀請,姜德生保持定力,帶領團隊繼續深耕光纖傳感技術,把服務范圍擴大到經濟建設各方面。

  數十年過去,當年學校的石棉瓦房已經變成了國內光纖傳感技術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這裡誕生了7大類30余種光纖傳感器,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傳感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同時,還帶出了一支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研發團隊,讓自主創新的根系不斷延伸。

  一次,陝西某隧道火災報警工程進行招標。當時火災報警探測市場基本被國外產品壟斷,招標方決定請姜德生團隊和國外團隊各鋪設一孔隧道,同台競技。

  “在火災報警領域,早一秒報警,就意味著救援難度和災害損失的降低。而我們的產品報警響應時間和性能都優於國外的產品。”說起中標時的情況,姜德生團隊成員、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員范典記憶猶新。

  姜德生帶領學生深入隧道、橋梁、港口、水電等工程建設現場,參與一個個國家級重大工程,在提升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心存大我、至誠報國,要讓理想信念深植於每個學生心裡。”姜德生說。

  在湖北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干淨平整的跑道下“大有乾坤”。“智能跑道埋設了5萬多個‘神經元’,可實現機場跑道全時、全域的信息感知,提供智能化服務。”項目技術負責人、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員李盛說,“姜老師經常與我們進行技術溝通,驗收前還逐頁修改材料。在姜老師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僅是科研方法,還有師者的責任擔當。”

  創新永無止境。76歲的姜德生仍奮斗在教學科研一線,繼續著追“光”之旅,圍繞新一代光纖光柵陣列傳感技術在新型智慧高速中的應用展開探索,為石化、交通、能源、電力等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更多創新方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0日 06 版)

(責編:唐宋、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