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泓冰
2013年04月25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3月19日,广西南宁的首幅公共地面3D彩绘《荷塘月色》创作完成。 |
![]() |
北京国贸地铁站60米长的“壁画”。 |
尽管公共艺术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起源于北京奥运会。奥运期间,无论是鸟巢、水立方、机场第三航站楼等建筑设计,还是奥林匹克公园内以“奔向未来”为主题的大型景观设计,或是北京奥运地铁支线体现出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都让公众对公共艺术有了直观的感受。
到今天,城市雕塑、景观设计等公共艺术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和审美观的同时,还时刻提醒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本期周刊聚焦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探讨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编 者
“公共艺术就是用艺术的语言与方式去解决公共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就是公共艺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汪大伟
“公共艺术是人类用艺术的视野来看待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并提供艺术化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顾 骏
“公共艺术可以打破‘博物馆泡沫’,更好反映现实生活。”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前英国利物浦双年展行政长官 路易斯·比格斯
什么是公共艺术?不同的艺术家、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公众多半更是一头雾水。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是当代艺术走出象牙塔、介入现实生活的一种努力。用艺术的方法来重建社区、改变世界,解决某些公共问题,其作用功效,其实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大、要好,当然也更有趣。
4月12日至15日,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国际公共艺术奖”在全球范围内推举15位研究员,推荐、甄选出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间创作的141件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6个获奖案例,覆盖了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六个地区。这也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研究员推荐国际评委评定而产生的公共艺术奖。专家们表示,它将对全球公共艺术健康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我国的公共艺术更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良机。
用艺术的方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在今年中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大展上,一位美国艺术家建造了一个大盒子,这个盒子没有顶,观众步入其中,抬头望天,天就是一幅画。其实,人们平时抬头都能望到天,但如此的角度,如此的方位和心情,却独一无二。艺术家在帮助观众欣赏自然,换个视角看待与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公共艺术的特质。
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的组成元素,也是艺术品,正如陈列在博物馆里